米脂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荐书长安一部共和国军工的创业史 [复制链接]

1#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重工业的‘创业史’,同时也在当代史的背景下重新讲述着我们伟大祖国社稷干城的永恒故事。”年10月,作家阿莹的军工题材长篇小说《长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前,先后被《当代·长篇小说选刊》(年第3期)、《人民文学》(年第9期)节选发表,并入选中宣部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是陕西省年唯一一部入选作品。该书正式出版之际,被蒋子龙、贾平凹、李敬泽、吴义勤等评论家、作家联袂推荐,李敬泽郑重地为之写下了这段推荐语,称之为“中国社会主义重工业的‘创业史’”。

年1月,继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好小说、作家出版社年度好书榜单后,《长安》再度登上第六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孟繁华、贺绍俊、白烨、胡平等多位著名文学评论家撰稿给予高度评价。《长安》究竟有着怎样让人为之动容的历史真实与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安》,去探索这片当代文学书写的处女地。

一部共和国重工业的“创业史”

小说《长安》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现代军事工业起步之际为时间开端,以小说主要人物忽大年从战场转战共和国第一代军工厂担任厂长,冒着生命危险拆弹,顶着被批斗、被撤职的压力以及牺牲了妻子和妹妹的各种痛苦,坚持上阵指挥为共和国制造尖端武器为故事主线。通过对忽大年、黄老虎、忽小月、黑妞等众多典型人物人生际遇和情感纠缠的描写,勾勒出一群走过血染的战场、经过时代的摔打依然矢志用生命和热血捍卫国家安全的新中国军工人的人生轨迹。

作为一部讲述新中国军事工业发展史的作品,作者将人物置身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极为复杂的大背景下,对金门炮战、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三次战争做了明线揭示、反思了悲惨壮烈的战争真相,阐明了新中国军工事业发展的必然逻辑和重要性。

小说《长安》近50万字的篇幅和30年的历史跨度中,有年至年我国第一代军工企业的建设历程,有中国军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更有整个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辛探索和新中国火热的奋斗岁月。这是一部为一代建设者画像立传的现实题材巨著。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长安》里,他们是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研发新技术的“长安人”。“这部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军工人的精神品质的揭示。”评论家贺邵俊评价《长安》说,“我从中读出了‘国家意识’,尽管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这个词,但小说中的军工人,都在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他们内心充溢着的‘国家意识’。”“《长安》从一定程度上为开掘国有企业这一文学资源作出了有深度的探索。”

用鲜活的文学为军工人立碑

阿莹在小说《后记》中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我国几代军工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默默无闻地劳作着拼搏着,为共和国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是共和国名副其实的脊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文学艺术的舞台上几乎看不到军工人的形象,其实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痛苦也有悲伤,他们也与共和国一样,,经历过前进的磨难,也获得过成功的喝彩。正是军工人忘我地奉献,我国的国防事业才能不断突飞猛进,我军才能成为当今世界一支不可轻视的正义之师!”

为了找到更加贴近生活、真实鲜活的艺术形象,创作之初,作者对几十份军工人的档案、数十年的报纸文献资料和多家军工企业的发展史进行了悉心研读。年,作者开始创作并于当年完成20多万字的初稿。在历时4年、10余稿的反复修改打磨后,《长安》率先在《当代·长篇小说选刊》《人民文学》上与读者见面,后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让这些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军工人形象在文学舞台上得以呈现。

作为我国工业题材小说中前所未有的军工题材小说,作者并未过多地描述专业层面的故事,而是紧紧抓住人物在工厂大院里的命运来铺排,将国家和民族的每一次起落投射在人物命运的兴衰起伏之中,让工厂大院里的喜怒哀乐具有更为深刻的时代烙印。与此同时,作者将政治因素与时代特征融入事件的肌理里,表现在具体的工作进程中,一步一步完成小说人物的人格塑造,使之站立起来。

粗豪刚硬、隐忍且讲究谋略的忽大年,善良单纯、朝气蓬勃却又略显执拗任性的忽小月,性格爽直、刀子嘴豆腐心的黑妞儿,心思狭隘、睚眦必报的门改户,质朴纯良而寡言少语的满仓等40多个生动鲜活的人物,跃动在“长安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勾连出工程总指挥遇袭、工地透水塌方、苏联专家客车被砸、“梅花党”案、忽小月被诬告、忽大年被停职等等引人入胜的故事,构成了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打破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贯穿到底的传统写法,从一个个人物的视角展开,通过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情感语调让读者收获不同的阅读感受和情感冲击,从而沿着人物的思想去感受每个人物的情感脉络,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这让小说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塑造出一个个复杂而又真实、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并在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命运抉择中呈现战争、时代、政治等因素对人物成长发展的巨大影响。

“在《长安》里,我们能看到深刻的时代烙印,看到作者对时代深入而又体贴的描摹。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尤其是对历史的客观态度,显示了一个作家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同时,作品中有诸多现代小说元素,特别是人物心理的摹写,大大丰富了小说内涵。”正如评论家孟繁华所说,“《长安》的丰富性是多种元素合力构成的结果。它为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

让军工精神绽放出新光芒

20多年军工企业的生活工作经历,让作家阿莹有着深深的军工情结和源自心底深处对于表达军工人这个特殊群体生命轨迹、精神历程的渴望。其实早在他的短篇小说集《惶惑》出版时,这种渴望就已经显露。

2O世纪8o年代阿莹的短篇小说集《惶惑》出版后,他就萌生出创作长篇小说的念头,但繁重的工作最终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此后,他以散文、戏剧创作为主,多篇作品被收入多种全国年度选集,并斩获众多国家级重要奖项。其中,散文集《俄罗斯日记》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饺子啊饺子》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报告文学《中国行动》获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获第九届国家文华大奖特别奖、优秀编剧奖和第二十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话剧《秦岭深处》获第三十一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

自年开始,阿莹将创作重心放在这部长篇小说上,经过4年的写作和不断修改,这部被寄予了“长治久安”美好祝愿的作品终于完成,且一经面世,就受到多位评论家、作家的高度评价。

“难得一见的神秘的军事工业场景,不可多得的各色文学人物及他们的故事:炮火连天下的爱恨交加,大山深处的世俗争斗……交织成一个时代的传奇。好读,耐读,不可不读。”作家蒋子龙的评价恰如其分,因为《长安》所展示给读者的,不仅是新中国军工领域热血沸腾的奋斗岁月,中国文学画廊里的第一组军工人群像,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崭新经验和方向,还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而这也正是中国能够崛起、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

(投稿邮箱:grrbwhpd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