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的号怎么挂 https://m.39.net/disease/a_9408135.html “全员核酸”、“封闭中心区域”、“商户关闭”......近半个月来,靖边、米脂、铜川等陕西多地进行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演练”。有人质疑“非必要,劳民伤财”,也有人觉得“应该练,为临场更好发挥”。
防控演练,必要吗——显然很及时!参与范围需多大——恐怕待考量!
三年实战,沙场点兵!面对疫情来袭,身经百战的城市,已非初临大敌。“精准性”、“迅速性”、“人性化”的规范操作,成为考量地方防控效能、治理能力的提级作业——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果;用最短路径,突破魔疫围城。
常态化以后,“防控演练”变得和地震、火灾的演练作业一样,成为我们日常应急的一个“新技能”。但与后两者不同的是,在范围、尺度、预算、实操性的方面,各地还正在摸索着适用于自己的方法。
那么,三年实战后的今天,该如何把握“防控演练”的适度性,又该怎样卡准演练环节,力求“降本增效”呢?
多地演练,集中练了哪些环节?
4月21日22时-4月22日22时,榆林靖边在全县启动了为期24小时的防控演练,并对社会层面进行封控,关闭商户,更要求取消婚嫁事宜。但演练期间,又安排了专人团队拍摄记录,一时,惹来网友非议。
有人批评,“疫情三年,有那么多经验教训,那么多作业,不会抄吗?是否有必要”?也有人支持,“有些群众核酸不配合,必须通过演练让大家熟悉这个流程。”
还有人持中间意见,“演练或许有必要,但没必要演练时取消婚嫁事宜,毕竟没到那个程度,却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
这好比进行“防火演练”,却真的“点燃了一栋楼”。
更有人测算,靖边常住人口近40万,彼时官方公布的核酸成本为10元/人,一场为期24小时的防控演练,只全员核检成本达万元。如果再加上其他物料,还有被关闭的商户损失,至少逾万!这些成本,最终由谁来承担?
而这个演练所包含的“静态管控、流行病学调查、全员核酸采样检测、风险人员转运隔离、传染病区启用、社会面管控、物资保供等应急处置工作”内容,3年疫情之下,已涌现了无数经典案例,如此大范围、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防控演练”是否考虑到了“降本增效”?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多加考虑,缩小范围。5月3日,正值五一黄金周,铜川启动了时长6小时(5月3日6时-12时)的防控演练。主要有主城区内的三里洞、城关、印台三个街道及部分城乡接合部参与演练。主要对“核酸检测”、“社区进出检查”这两个环节进行操练。根据当地官媒公布,核酸成本:(10人混检)15元/人。本次演练,设立的核酸采样点个,采样组个,配备采样人员人,转运车辆21辆,共采样份。
好在铜川的这次演练范围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对稍微薄弱的区域尤其是城乡接合部进行重点演练,也并未进行“封控情景演练”,成本相比靖边要小很多。
紧接着,米脂县也启动了针对全县的防控演练。演练时间:年5月8日18时起至5月9日18时。演练内容包括:社区封控、交通管控、全员核酸检测、现场消杀等方面,并对演练区停课。按米脂常住人口14万来测算,这场演练的成本仅核检一项已超过百万,加上其余物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其余地方,不一而论。但总体来看,核酸检测、物资配送均为巨大开支。有的地方还对商业等社会面活动进行了长达24小时的暂停操作,损失更是无法具体测算。但遗憾的是,在所有演练期间,财政支出情况、预算等,并没有及时公开。对于本区域内演练必要性的论证,也并没有给出详尽解释。
别逮着好操作真花钱的环节猛练
目前,还有地方正在进行“排队式”演练,如果按照这种频次和范围进行,动辄百万,谁来承担演练成本?动辄全员,谁来界定必要性?
在这里,坊叔不是反对“防控演练”,实战出经验嘛!但问题就在于:都有哪些地方、区域需要演练?防控中的哪个环节需要重点演练?演练时间定在什么时候,社会、经济和其他隐性成本最小?
更重要的是,是否需要在公布演练计划时,考虑方方面面的预算?应不应该杜绝“大炮打蚊子”一样的资源浪费?
不胜枚举的案例证明过,防控最难的地方在“精准”和“及时”,以及“民生保障”。3年来,经常出现问题的也是这几个方面。显然,流调人员的培训、演练;部门协作的机制熟悉、团队磨合;物资供应链的“充足性”和“清洁性”;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较多区域,学校等弱势群体集中场所的防控,是需要重点“演练”的考点。
5月6日,广元开医院全要素应急演练,按照分类救治原则,医院的情景,一场从建立到撤出的10项内容,共有余人参与,涵盖了医务人员、联防联控的各部门人员。
近日,德阳市也在经开区开展了针对冷链食品的疫情防控应急演练。情景设定为“辖区某酒店有进口冷链食品经核酸检测初检呈阳性”。期间,重点就如何快速组织协调落实处置措施,解决和处置突发情况进行了演练,并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如上,在这轮防控演练中,针对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的“精准演练”案例,也是层出不穷的。但是,针对较好操作的环节,比如排队核酸,是否一定得全景式出现在演练过程,还真得各地“量力而行”,更得“因需而行”!
更重要的是,演练虽“假”,花得可是真金白银。对于这种演练,哪些环节必要,哪些环节不必要,有没有一套规范论证?有没有严格的资金审核?演练中有哪些企业属于获益机构,哪些企业属于“被迫歇业”机构,有没有进行严格监管?
如果无法明了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也就难怪网民嘲讽:“演练一次,有人亏一次,有人却大赚一次。”
3年实战证明,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的“动态清零”做法,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是中国防控疫情的制胜“法宝”。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第四个阶段。“动态清零”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要最大限度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正常的生产生活。
在这一阶段,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是社会一致期待地方政府交出的“作业”。
那些3年来已经驾轻就熟的规范动作,是否真的必须“额外花一笔”?那些频频出现短板的难点、痛点是否太需要狠狠练一把?是否在“演练”过程中,突出对新防控方案的可行性检验......
——这些,恐怕才是“防控演练”降本增效的考虑方向吧?
成都某地防控演练(资料图)
多练练“民生保障”的难缠活儿
有目共睹,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不断深入,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防控工作的实际需要,防控政策措施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
疫情防控,已不是一个层面一个点的切菜工作,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全程的缝纫工作。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尽量减少疫情对公众的影响、规范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共同组成了“动态清零”的完整链条。而个别地方,目前依旧只重视“防控一股风”,轻视社会恢复期的缝纫工作。
比如,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时,对于因为疫情导致的延期延工工作,又如何有序“着陆”?
近日,就有群众给坊反映,因为疫情影响,在市场退出中,自己所经营的延安市兰家坪农贸市场就遭受了巨大损失。“市场是承租延安卷烟厂旧厂房改造而成,现有固定商户一百余户,市场流动商户数百户,从业者大多为周边乡镇农民,自己辛苦种植瓜果蔬菜集聚于此售卖。因为疫情反复,这两年艰难前行。”负责人郝先生说。
据他介绍,后来商户看到国务院和陕西省政府关于疫情减免政策时,希望有关部门协调得到一定程度支持。“主要是今年2月6日,卷烟厂无故停电70余小时,大家希望得到损失补偿”。但协调无果,卷烟厂自年4月15日至今依旧对他们进行停电“惩罚”。“目前商户损失巨大,有的菜贩年纪大了,生活已经难以为继。”郝先生说。
而类似郝先生拿不到“减免补偿”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疫情防控中的“切”令执行,蜂拥而上,甚至层层加码;而防控中的“缝”令执行,却如抽丝剥茧,屡受阻碍。
所谓“演练”,是因“难”而练的需求,并不是“就熟而练”的歪经。那些易错题、难缠事儿、社会恢复中牵涉群众利益纠葛的细发活儿,恐怕才是需要“狠练”的本事。
怎么说呢?“防控演练”,既然已经花了必须花的真金白银,不如练出点必须有的真东西,在行云流水的一套动作里,练就“人民至上”的一颗恒心。
(图片来自于网络。)
来源: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