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谷维意训有关府谷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质疑
TUhjnbcbe - 2025/4/11 4:05:00

近日《府谷报》副刊陆续刊登了几篇有关府谷历史的文章,有“府谷建置沿革考(一)”(07年5月1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沿考”)、“孤山镇略考”(07年7月16日第三版,以下简称“略考”)、“府谷抗战记事”(07年8月26日第一版,以下简称“记事”)、“府谷中学简史”(07年9月16日第一版,以下简称“简史”)。以上四篇文章作者的出发点大概是为了向府谷人民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面貌和了解家乡过去的历史地位和艰辛历程,然而这四篇文章也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即疏于考察,缺乏认真,忽略求实的精神,故所写府谷一些“史实”的内容,使读者不仅在有关史书上查看不到,即使在本县的几部新旧县志和口头传说中也难以寻找。现将该四篇文章内容归纳成几个问题,供读者明辩,以免误导历史,贻误后人。

关于“五服”问题

“五服”即“沿考”中提到:“上古将京师外围分为五服;甸、候、绥、要、荒服。甸服最近,距京师公里……”。因此该文称:“夏朝,府谷至夏都阳城公里,属雍州绥服地;”“商朝,府谷亦雍州,距商都安阳为公里,而为候服地;”“西周,府谷至西周都城镐京公里而为绥服。”

这三个都城距府谷的距离,不知作者是怎样得出来的,是从地图上用米制尺计量的,还是转抄什么资料上得来的:但上古计算距离的远近,总不会也是用公里计量吧!更不会在地图上计量距离。尤其是古时的“五服”不仅是五种等级的服饰,在计算距离上又有另一深层含义。如甸服,古代把京城外称郊,郊外的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的地方称甸,故“甸服”距京城最近。况且在现有几部府谷新旧县志书中均载:府谷境是周初被划为“荒服”的。夏、商时是否把所辖地方就已划分成了“五个等级地段”目前还未在什么资料上见到过,故不敢妄加猜测。

关于“长城”问题

“沿考”一文中称“周显八年(公元前年)魏国魏鞅用兵榆中,在河西筑长城,东起今府谷墙头,向西经孤山入神木……”。

“略考”一文又称:“秦始皇长子扶苏修筑万里长城时,曾在孤山驻军,并补修昊天宫”。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战国时的魏长城共有两道,一道在今河南,一道在陕西境内南至华山,向西北行沿黄河西岸,在今绥德、米脂、榆阳区的鱼河堡,有断断续续的长城和烽火台遗址,可疑为魏长城。而战国时府谷境内即使有长城遗址,也是赵长城;因赵武灵王所筑云中、雁门、代郡长城是经山西的偏关、河曲向西折入内蒙古的阴山,很可能经府谷境,但也仅是沿黄河很短的一小段,今已很难辨识。

“略考”中所载秦长城和秦始皇长子扶苏,在孤山驻军一说,更是无稽之谈。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是在肤施(战国时治所在今榆林鱼河堡附近,隋唐时治所移至今延安附近)坐镇(今绥德有扶苏墓,蒙恬墓),而坐镇孤山不知从何说起。

为防匈奴南下,秦昭襄王所筑长城,由甘肃临洮筑起经宁夏固原、甘肃环县到陕西志丹、安塞后分两支,一支经绥德西,再北达肤施;一支经靖边,再北折而东行,经榆林、神木、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和准旗的十二连城黄河岸边。因此府谷现有长城遗址,系明长城而非魏长城或秦长城。

此文又称:“扶苏修补了‘昊天宫’”一说,以此“昊天宫”在春秋战国时就存在了,作者不觉得此说荒唐吗?目前在众多资料中介绍“昊天宫”,均称建筑年代不详,即是传说,也是在五代或宋代才建有,现存遗址为明代所补修,作者如确有战国时建筑的历史资料,应予注明,以解历史悬案。

关于“建置沿革”问题

“沿考”一文称:“春秋、周襄王十七年、晋文公……并置榆中地(治今陕西府谷麻镇芭州)。晋国是第一个进入陕北,进入府谷境域建置的华夏国家。榆中(芭州)……。”

“战国,周显八年……并置榆林郡(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托克托)、榆林县(治今陕西府谷麻镇芭州)……秦王政二十年……次年,置榆中县(治今府谷旧城遗址)……。”“西汉、……次年,董又降汉,汉置上郡,辖祯林县(陕西府谷庙沟门南以西地方)……汉又置西河郡(治今陕西府谷庙沟门沙梁,后迁古城河郡遗址)辖谷罗(又名榆谷,治今沙梁北)、平定(治今沙梁西北)……”

从有关史书及府谷新旧县志中查阅,府谷境内最早是在西汉才置有富昌县(治今府谷古城乡一带),唐初才置有府谷镇(治今府谷县),天佑七年升镇为县。此前从未看到或听到府谷境麻镇的芭州、沙梁、庙沟门等地也曾设置过什么县,作者的这些“史实”,不知是根据什么资料写的,总不会是凭空设置,信手写来的吧!就拿榆中治所来说,目前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故地在今内蒙河套的东北岸;一说故城在今甘肃榆中县一带,因此尚无定论。而“沿考”的作者却毫不含糊地认为在今麻镇芭州(芭州、据年省文物普查队认为是宋代城遗址,其他情况不详),战国时又移在府谷旧城,不知作者有何论证?至于战国时榆林县故城则在今内蒙准格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而榆林郡是在隋大业三年改胜州置,所以时间上亦有很大差异,其故地与榆林县同。总之,“沿考”一文其建置故地与新旧县志和有关史料出入甚大,不知作者是以什么心态,何以能写出如此奇史!

“略考”一文称:“……从一些零散的史料如石刻碑记、遗址和传说可知……古代孤山由于地形险峻,成为保卫府州,河东的天然屏障。所以又是各个军事集团必争之地。保不住孤山,就难保府州,府州不保,河东难保。”看来作者对孤山这个小镇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偏爱,因此才如此极力誇大孤山的重要地理位置。

但作者应该懂得不要说是孤山,就是府谷在陕北也不是一个军事要地(这还要看什么时代,在怎样的局势下形成),陕北的重镇在榆林,因此明成化8年巡抚余子俊,为有效抗击河套的蒙古族入侵陕北,将延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堡,扩建为城,使榆林逐步成为陕西北部的军事要地。至于孤山是河东的天然屏障一说,应这样看待:这里所说河东,大概是指山西,而山西的重要军事防卫地,则是它北部沿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俗称“外三关”,因为过了这“三关”即可长驱直入华北平原。故孤山只是明代蒙古族入侵府谷时,仅是一个有驻军的府谷外围防卫城堡和通道(此前还未筑城),它的地理位置和作用与镇羌、木瓜、清水、黄甫相同。

关于“府谷抗战”问题

首先“府谷抗战记事”这个标题就不贴切,“记事”是记述历史的经过。这个经过应该是自始至终,比较全面的,而且是最主要的核心事件过程。但文章却是一位老母亲听别人侧面的片断经历。这就使人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感觉。因此文章内容不实之处比比皆是。

首先时间就不对。日本人入侵府谷是年3月2日。这在不少资料上都有明确记载,故不需本文多加说明。

其次,国民党的驻府谷部队,绝不是井岳秀部的鲁团长,什么高营长。这时驻的是国民党22军高双成部团、张子英团(只驻团部和一个营)张博学的一个营,三个连分别驻在城内,杨瓦,赵石尧三处制高点。

第三、日本军在当日的拂晓,在炮火轰击下,在高家湾附近渡河。国民党部队因其团长早几日去榆林公干,而团副章络书在日本人过河后就不见了踪影,驻军三个连各自龟缩在驻地,群龙无首未敢与日军正面交锋,日军便顺当进入了西关(当时的府医院后坡上的旧二道街有部分居民)烧杀抢掠,死亡群众30多人,焚烧商号,房屋余间,下午便退回保德。

第四、事后原拟要枪毙“失踪”的章团副(未执行),嘉奖了由孤山驰援府谷的常振明连长(听说日军进入府谷,常自动带队赶在庙屹旦山上与日军交了火,事后被提升为营长)。4日,张团长带着驻神木高家堡杨仲璜营赶回府谷。5日侦知大部日军从保德退走,国民党军黑夜渡河突击了留守在保德城内的一个日本小队。

日军入侵府谷这一史实,已发表过不少文章,但多有虚假,就是国民党的当事人杨仲璜(解放时已升为团长,并率部起义)也曾写过一篇片段“回忆”,也有多处失误。

关于“府中简史”问题

这本来不应该存在有什么质疑问题,因为这是属于现代的史实,好些当年曾住过解放前府谷中学的人,和知情人现在还有不少在世。但“简史”的作者却写了许多不实之处。

首先是成立的时间问题。府谷中学第一次成立于年的下半年,只半年,第二年即因经费问题停办。年是第二次办学,年又因经费和时局不稳再次停办。先后两次出任府中校长的是高维仁(有人说叫高伟人,还有人叫高伟,府谷赵家石尧村人),孙计一(不叫孙继业)协办,教师仅数十人,多为国民党政府官员及社会贤才兼任。

二是,第一次创办仅有学生40多人,第二次成立也不足百人,学生多为本地人和部分山西保德随家移住府谷的学生(因保德县解放较早,有资产的人,部分迁过了府谷)根本没有榆林南六县的学生。对于生源作者应该知道,榆林南六县的中等教育比起府谷要早办几十年。如榆林中学,年由榆阳书院改建为五县中学堂;年更名为“陕北各县联合中学;年更名为“陕西省立第六中学,”解放后称“榆林中学”。米脂中学成立于年,神木中学成立于年,招收神府两县学生。因此在府谷中学未办前,府谷家资较好的学生,多去内蒙的陕坝、太原、榆林、神木等地上学,时称“旅外学生,”所以说“府谷的生源是从榆林南六县来”一说,纯属杜撰。

三是,教学设备及师资,民国时期所创的府谷中学,是因陋就简而草草成立,那里谈得上有什么实验室,阅览室,会议室等。该文还谈到“有教职工30余名,师资力量雄厚,来至全国各地……”。此处纯属道听途说。

最后要质疑的是,“教育经费全部由府谷县财政预算拨款(吃大米),每个教师月薪七斗六升米。”此处作者写(吃大米)一说是什么意思,括号内的吃大米三字是财政上拔的大米?还是财政上买成大米发给教师?况且当时府谷县的大米从何而来?最后又一句是“教师月薪七斗六升米”,给教师待遇给米是解放初期,实行供给制的待遇,给的是三斗六升老谷米。国民党给教师待遇七斗六升的米笔者还未听说过。总之该文失实之处不少。

从上述四篇所写的“略考”、“记事”等文章看,作者缺少多方考证和反复核对,故今后应尽力避免误听、误信、杜撰和猜测,万不可凭自己的想象伪造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谷维意训有关府谷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