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俗称谷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虽不及山珍海味,却是五谷之首,基本每天都要吃。然而在陕北,小米种植已有多年的历史,古语曰:“地有流金河,米汁淅之如脂。”米脂的小米最为出名。
10月份陕北已经进入秋末,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收秋,由于近几年小米的价格连年攀升,一度涨到一斤农村小米6,7元,所以家家户户都种植小米,图为大娘收割打捆。
老人在地里用镰刀忙着收割这一望无际的小米,把收割好的小米捆扎成一捆捆方便背回去,孩子在这小米堆上快乐的玩耍,农村孩子美好的童年。
不一会儿老人就用镰刀收割了俩捆,两手拎着放到固定的堆头,然后继续收割。
最后堆出20,30捆后,集中搬到牛车,或者驴车上拉回到提前拍平的土场,进行打场。
将拉回来的小米捆子晒几天,然后拿割草大刀将小米穗头割下来,放到场中央,小米杆子留着冬天给牲口吃。
将打好的小米摊开,小米穗杆拿耙子爬出去,只留下打出来的米粒,
接着,找好风向,用簸箕把小米中的灰尘,杂叶子随风而去,就剩下黄灿灿的小米,装在袋子,等待碾子碾压或者机器加工。把驴套上,绕着碾子碾压出糠皮,用簸箕簸出去皮,就可以煮粥了。
最后就是,金黄色的小米了,可以熬粥,营养价值极高,富含多种元素,被誉为“代参汤”。